中控旋钮之死:触屏の绝杀
当一向孤傲的苹果放下身段叫卖bigger than bigger,后起之秀Tesla在中控台布下了17寸的“办公显示器”,而奥迪MMI,还有宝马iDrive,服役10年之久的传统中控旋钮却一直以“廉颇能饭”的老态示人。上月底奥迪放话说:是时候迈出这一步了。小编想,倒退十年,比之当时的单点电阻触摸技术,中控旋钮看似只是无奈的技术妥协;而时至今日,当奥迪也欲放弃最后一块阵地,中控旋钮又是否真的“拳怕少壮”?
“触”手可及?
中控旋钮何以在技术快速更迭的大潮中存活至今,我们暂且不谈,第一要务是琢磨一下为何触屏中控已成根深蒂固。对新用户而言,得益于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从襁褓婴孩到微信达人,触控操作已经帮用户省去了阅读手册的环节。殊不知智能手机作为一台电子设备,关注且仅关注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一台汽车是否只要做好车机与用户间的互动就是一台好车?这个笑话不好笑,恐怕整车厂不会将大把资金和精力花在中控上,那么顺市场潮流而为的安全选项(触屏中控)就是它们最中意的。
在此之上,新的智能终端映射技术,如Apple CarPlay,利用车内中控屏幕映射到驾驶员的智能手机,显然无法脱离触摸显示设备而存在。这样的设计不但替整车厂省下大笔软件开发成本,也更符合用户诉求。比如多数高端车型消费者都在40~50岁,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已耗费他们大把精力,一台特立独行的车机恐怕不会是每个潜在车主都点赞的。
呃~其实Telsa中控系统的登场也在用户潜意识中埋下了种子,17寸bigger触控为“高科技”车机设定了事实标准——此时其他整车厂还稳坐家中,悠闲自得。如今沃尔沃新XC90将引入大尺寸高清触摸技术,并号称让iPad屏幕和Tesla中控作古;奥迪也于同期宣布了类似计划。
“旋”转乾坤
纵观市场,堆积如山的案例已经说明大尺寸触控屏是如何占尽先机,就算系统并非那么智能,甚至显示分辨率尚且堪忧,但一个字“大”,还是让用户无法割舍,早在一台2013款道奇Charger上小编就早已嗅到这种气息。既然如此,传统中控旋钮还有何颜面苟活于世?其实答案很简单:灵活性。
评价一台车机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强悍的硬件配置,还是便捷的界面及操作(用户友好性)?答案不言自喻。因此将一台车机融入车辆内饰其实不是“挖个洞埋进去填起来”这么简单。成功的车辆信息娱乐系统会要求控制简单易及,同时屏幕与内饰整体高度融合,着重关注驾驶员,而其它成员若有必要也可分享。
举个例子,一台触控车机理应被安装到主副驾驶都很容易看到+摸到的位置。这就要求设计者不得不将其布局到离两个座位都很近的位置——中控台的正中央。如果再考虑一下普遍人类臂长,可能还是中控台中央偏下方比较合理——如此一来,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下该系统的可用性了。尽管不是致命伤,但如果一位驾驶员必须频繁低头来浏览导航或者车辆运行数据,那就意味着其视线留在路面的时间会大大减少。这就是为何马自达和奥迪一直坚持将车机屏幕留在中控台顶端的深层含义,让驾驶员眼睛瞬间划过而回归路面,安全问题不容妥协;此外需要慎重选择的还有屏幕分辨率和字体字号。
那么如此布局(中控顶端),旋钮自然必不可少,否则我们只能邀请NBA明星做车主。不仅如此,就算屏幕没有发配边疆,一个小小的控制旋钮依然会让中控操作变得从容自得。此前,小编格外留意了起亚K900,即使“陷进”那无比舒适的沙发,布置在档杆后的旋钮依然让我“尊崇礼遇”。
其实小旋钮的“大杀器”更在于操作时视线无需离开路面,尤其当驾驶员对系统足够熟悉,比如BMW iDrive,仅靠旋钮微弱的“咔哒”手感即可盲操作到对应的菜单和选项。对缺乏反馈且无实体按键的触控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以上都是逗你玩儿的。
相比控制旋钮,大屏触控绝对是高科技;奥迪扔掉打江山的物理控制而转投触控阵营,那也是无比英明而高大上的决定,市面上一大批反响不错的触控车机也在挥手召唤最后的坚守者做好变节之准备。
最终,在触屏车机逐步走向方便易用之前,我们还需经历很多纯粹为内饰格调和市场因素设计的产品,小编不禁唏嘘。(来源:车云网)
本文链接:
我要评论: | |
内 容: |
(内容最多500个汉字,1000个字符)匿名发表 |
验证码: | 看不清?! |
同类文章排行
- 最新款外形酷炫时尚SUV“概念车”上市,吉利汽车ICON可以圆梦
- 上汽大通D90于8月8日上市 三种座椅布局
- 志在成为B级新标杆 五问五答全新君威
- 百人口碑评新车:原创高颜值的传祺GS8
- 三款全新SUV 众泰上海车展新车阵容
- 2016紧凑型SUV配置报告:车型排行篇
- 如何吹出一辆好车 凹凸姐漫谈风阻系数
- XR-V/吉姆尼/CS35 小型SUV保值率报告
- 寿命大概只有一天 “赖”在机舱的零件
- 上海车展发布 正道集团将推2款新能源车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